从“猜”到“算”的跨越.这家机加工厂质效双升之路.黑湖小工单
在长三角制造业集群中,成立于1999年的山田机械工厂显得格外“特别”:62名员工、年产值超5000万,车间地面洁净如镜,产线数据实时跳动在可视化大屏上。
这家以精密零件加工和空压机业务为主的日企,用20余年时间从单一非标产线发展为三条专业化产线,并通过一场“黑湖小工单”引发的数字化变革,将订单交期满意度提升至98%,在汽车零部件等高要求赛道中站稳脚跟。它的转型路径,为无数传统机加工厂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1. 业务演进:从丰田配套到多元布局
山田机械工厂成立之初是为丰田、电装等日企提供产线改造的非标工装夹具。“99年时我们只有一条非标产线,连图纸都是日本总部发过来的。”山田机械常务副总经理刘辉回忆,当时所有生产依赖老师傅经验,年产值不足千万。
山田机械常务副总经理 刘辉
随着中国市场需求升级,山田机械从2013年起启动产线扩张:
自动化产线:承接几十万件级的大批量订单,如工业自动化传感器配件;
小批量产线:聚焦100-500件的精密零件,为上海地铁、汽车涂胶设备提供核心部件;
非标产线:持续服务丰田、电装的产线优化,仅电装的产线改造配件,年订单量就占总业务的30%。
2. 管理瓶颈:“靠猜的交期”与“流失的40%订单”
尽管业务多元,但传统管理模式成为致命短板:
非标产线全靠人工跟踪工序,“找一个零件要跑遍整个车间”;
瑞典客户的大订单因交期无法监控而流失;日本最大的客户因为山田机械没有办法及时跟踪到每一款零件的情况,他们将40%订单转向东南亚工厂;
ERP系统虽覆盖财务和库存,却无法实时追踪单个产品的加工进度,“ERP系统解决不了最紧急的现场问题”。
1. 生产管理数字化:用黑湖小工单打通“从下单到出货”
2022年,山田机械在痛点倒逼下引入“黑湖小工单”系统,核心动作包括:
工序可视化:每个零件的加工状态、操作人员、耗时实时同步至大屏,计划员从“每天跑现场查进度”变为“看屏决策”;
人力优化:原3人负责交期跟踪,上线后仅需1人,年节省人力成本约20万元;
与ERP互补:ERP负责订单下发和财务结算,小工单专注生产执行,“就像给宏观管理装了显微镜”。
黑湖小工单电脑端界面
2. 精益管理深化:5S到能源可视化的进阶
依托日企精益基因,山田机械将管理细化到极致:
5S管理对标半导体厂:车间地面每日用拖地机清洁,无油污、无杂物,“丰田审核时说我们的现场比日本本土工厂还规范”;
能源管理布局:2025年启动光伏+能源可视化系统,计划通过实时监测空压机、照明等设备用电,将公辅设备能耗降低15%,光伏发电利用率提升8%;
工艺持续优化:设立7人生产技术部,3人专职推进工艺改善,某款产品加工时间从60秒压缩至36秒,效率提升40%。
黑湖小工单数字大屏
1. 交期与订单:从“猜”到“算”的跨越
交期满意度从引入前的不足70%提升至98%,2024年订单量同比增长35%,产能利用率达95%(6天半24小时运转);
日本客户因产能透明化,将原本流向东南亚的订单重新转回,年增营收约800万元。
2. 成本与效率:“省人”更“提效”
生产跟踪人力节省66%,单产品工时下降10%,综合成本降低8%;
品质管理形成闭环,2024年出厂良品率达99.8%,7名质检员用“小工单+全检”模式实现零客诉。
3. 行业影响:从“被考核”到“做标杆”
山田机械的数字化实践反向输出至日本:“我们的能源可视化方案,日本工厂都来取经。”其模式更吸引国内十余家机加工厂参观,成为“小而精”企业转型的典型。
山田机械的故事印证了一个道理:在智能制造浪潮中,中小企业的突围之道不在规模扩张,而在“精准滴灌”——用数字化工具补上管理短板,用精益思维打磨每个环节。
正如其管理理念:“工厂做小,市场做大;产品做精,效率做高。”当更多机加工厂踏上这条路径,中国制造的“韧性”才能真正扎根于每一个车间的角落。
#黑湖小工单#小工单#助飞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