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嘉CD性能接近机皇却“怀才不遇”,它的故事藏着多少游戏史秘辛
1992年的冬天,东京秋叶原的电器店里挤满了好奇的玩家。
他们围在一台黑色机器前,盯着屏幕上播放的《索尼克CD》开场动画,眼睛瞪得溜圆。
"这画面也太牛了吧!"有人忍不住惊呼。这台让玩家们啧啧称奇的机器,就是世嘉最新推出的Mega-CD,一个注定要在游戏史上留下复杂印记的外设。
当时卡带游戏正面临一个尴尬局面。随着游戏内容越来越丰富,卡带容量成了制约发展的瓶颈。一张16Mb的《最终幻想6》卡带售价高达11800日元,差不多相当于普通上班族三分之一的月薪。光盘技术的出现就像及时雨,一张CD的成本只有卡带的十分之一,容量却能大上几十倍。世嘉的工程师们摩拳擦掌,准备用这个黑科技给老对手任天堂一点颜色看看。
这台外设的硬件配置确实够唬人。12.5MHz的主频比MD本体快了近一倍,6MB的内存更是原机的六倍。音频方面直接上了CD音质,玩过《怒之铁拳》的玩家都记得,当重金属吉他声从音响里炸出来的那一刻,整个房间都在震动。画面表现更是惊艳,旋转缩放效果丝般顺滑,播片动画流畅得不像话。用现在的话说,这配置简直就是"堆料狂魔"。
可惜好景不长。首发游戏阵容寒酸得可怜,除了《索尼克CD》撑场面,其他都是些不入流的小制作。价格更是贵得离谱,49800日元的售价相当于现在小十万日元。玩家们掏钱时手都在抖:"这么贵的玩意儿,就为了看个开场动画?"更糟的是,很多游戏对MD本体没有任何增强效果,买了外设反而要多花一笔钱。
欧美市场的情况稍微好点。靠着MD庞大的用户基础,首月就卖出30万台。跨平台游戏的表现确实亮眼,《真人快打》的CD版画面更精细,音效更震撼,还多了几个新角色。但这种好日子没过多久,市场上就冒出一堆粗制滥造的FMV游戏。这些所谓的"游戏"其实就是互动电影,玩法单调得令人发指。玩家们气得直跳脚:"花这么多钱就为了看劣质电影?"
世嘉的市场策略也是一团乱麻。先是把Mega-CD定位成外设,后来又推出32X想搞双外设组合,结果两头不讨好。开发者们被复杂的硬件架构搞得晕头转向,第三方厂商纷纷跑路。玩家们更是一头雾水:"这到底算外设还是新主机?"等到土星主机问世时,Mega-CD已经沦为一个尴尬的过渡产品。
回头来看,Mega-CD的失败几乎是注定的。技术超前却定位模糊,硬件强悍却缺乏软件支持。就像班里那个天赋异禀却找不到方向的学霸,空有一身本事无处施展。不过话说回来,要是没有Mega-CD的教训,后来的土星和Dreamcast可能也不会那么注重游戏阵容。现在想想,那些让人又爱又恨的FMV游戏,倒成了90年代特有的游戏文化符号。
这篇文章只是供着看的,没什么实际用处,也不是啥建议或者指导哈。要是有侵权的情况,就赶紧联系我们把它删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