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遗址重生记:千亿IPO狂潮背后的资本突围战
港交所的铜锣声密集得像是春节的鞭炮。7月9日这一天,五家企业同时敲响上市钟——蓝思科技创始人周群飞挥锤的瞬间,这位湖南女首富身后站着四位来自不同行业的掌舵者。他们身后电子屏上跳动的数字,拼凑出1500亿港元的市值图谱。而在一个月前,同样的场景已重复了三次:6月10日三家、23日三家、26日三家、30日三家……整个6月,23只新股争相涌进港交所大门。
这种喧闹恍如隔世。就在去年此时,“国际金融中心遗址”的嘲讽还在金融圈疯传。当时谁又能料到,短短一年间,1071亿港元融资额如洪水般冲进港股市场——同比增长688%,甚至超过去年全年总和。更惊人的是,港交所门前还排着200多家企业,从武汉的口腔诊所到深圳的芯片实验室,从清华学霸的机器人梦到中东资本的投资清单,全挤在港交所的IPO通道里。
“A+H”双城记
周群飞敲钟时笑容背后的战略,恰是这波浪潮的缩影。蓝思科技早已是A股创业板老兵,如今却带着48%募资投向新业务的计划登陆港股。同样选择“两条腿走路”的峰岹科技更显激进——这家深圳芯片企业以120.5港元高价登陆港交所,首日就冲到130.8港元,硬是在半导体寒潮中烧出一把火。
这样的双平台策略正席卷资本市场。上半年港股募资额前四名全是“回港生”: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三花智控,四家就吸走718亿港元,占总额67%。而排队名单里还藏着40家A股公司,紫光股份、长春高新们的身影若隐若现。当内地投资者在A股寻找“新质生产力”,国际资本则在港股押注中国核心资产——同一家企业,两个市场,两套估值逻辑的碰撞从未如此激烈。
清华学霸与破局者
铜锣声中最年轻的掌舵者郑勇,带着极智嘉的机器人军团杀进港交所时,基石投资者名单里闪现着雄安机器人、蚂蚁集团等资本大鳄。这位放弃投行生涯的清华学霸,八年前和同学围着踉跄挪动的原型机熬夜时,大概没想到会带着覆盖40国的物流机器人帝国登陆资本市场。
他的故事暗合了这波IPO的深层逻辑:上半年港股新股中,34%来自零售消费,23%来自工业材料,23%来自医疗医药。而港交所5月刚开通的“科企专线”,正把73家生物科技公司、18家特专科技公司送进上市快车道。当传统产业与硬科技在港交所相遇,资本的天平开始向后者倾斜——普华永道的报告已预言,下半年AI、生物科技、信息通信将成绝对主角。
政策东风与暗涌
所有狂欢背后,都站着关键推手。去年9月中央经济刺激政策与港交所规则优化形成的“政策共振”,被港交所主席唐家成视为转折点。而今年5月证监会主席吴清那句“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宣言,更似一针强心剂。连中东资本都闻风而动——财政司司长陈茂波透露,赴韩路演时首尔基金界对港股的兴趣远超预期。
但热闹之下暗流涌动。6月上市的新股破发率高达41.6%,让人想起2023年超70%破发引发的资本寒潮。而普华永道预测的2000亿港元年募资额,需要每月消化近20家企业才能实现。更深的考验在于,当A股公司把港股当跳板,国际投资者是否真愿为“二次上市”买单?当生物科技公司占比从18A章的67家增至73家,这些尚未盈利的企业能否撑起千亿市值?
港交所的铜锣还在等新主人。随着中东、东南亚企业加入排队阵营,下半年可能上演90家企业竞速上市的盛况。但真正的胜负手,或许藏在陈翊庭那句清醒的研判中:“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各交易所需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当周群飞们完成双平台布局,当郑勇们拿到国际资本弹药,这场始于IPO的突围战,最终检验的仍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生存的能力。
此刻站在港交所大厅,你能听见资本活水奔涌的轰鸣——那声音里既有去年“金融遗址论”破碎的回响,也有产业转型的齿轮咬合声。千亿融资洪流冲刷出的,终究是中国经济穿越周期的韧性底色。
#AI热点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