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肇庆市怀集县一中:老师打压致学生抑郁
在怀集县第一中学(初中部)九 A8 班,张俊轩的初中三年,从初二开始就始终被一层厚厚的阴影笼罩着。这阴影并非来自学业的压力,而是源于初二新班主任黄某庆老师长期的区别对待、刻意孤立与精神施暴,最终,这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年被确诊为重度抑郁。
黄老师对张俊轩的针对,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贯穿了他初中生涯的漫长过程。从初二开始,黄老师就表现出对他的不顺眼,利用教师的职权,一次次地故意刁难。课堂上,他会刻意忽视张俊轩的存在,却又在他稍有不慎时大加指责;班级活动中,他总是那个被边缘化的人,仿佛是一个不该出现在这个集体里的 “异类”。
更伤人的是黄老师的语言暴力。他毫不顾忌地用 “人渣” 这样难听的词语辱骂张俊轩,这些字眼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子,反复切割着一个少年的自尊心。在学校这个本应充满关爱与鼓励的地方,张俊轩感受到的却是无尽的贬低与否定。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精神压迫下,他的世界逐渐失去了色彩,笑容从脸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沉默、低落与恐惧。
黄老师的孤立手段更是让他陷入了绝境。他不仅自己疏远张俊轩,还向班上其他同学施压,要求他们不要和张俊轩来往。“跟他说话会被扣分”“别被他带坏了”,这些话语像一道道无形的墙,将张俊轩与同学们隔离开来。他的同桌被调走,小组讨论没人叫他,走廊里遇见同学,对方也会低头快步走开。在班级这个集体中,他成了一个孤独的个体,连想借块橡皮这样的小事,都可能引来老师的呵斥,让他彻底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这种长期的精神折磨,最终压垮了张俊轩。当诊断书上 “重度抑郁” 四个字映入眼帘时,他的父母心痛不已,这一切的根源,都指向了黄老师那些无休止的伤害。而在升中考试这个关键的非常时期,黄老师的行为更是变本加厉。他拉黑了张俊轩的所有联系方式,还在他父母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他们踢出家长群,故意不让他们收到考试通知,企图阻碍他参加毕业考试。这无疑是在张俊轩的伤口上,又狠狠地撒了一把盐,让他本就脆弱的精神状态雪上加霜。
从张俊轩口中,家长们还得知,班上很多同学都曾遭受过黄老师的语言辱骂,不少人被骂到哭泣、情绪低落、心里难受。但因为家长们普遍担心找老师理论后,孩子会受到更严重的针对,只能选择忍气吞声,这让黄老师更加肆无忌惮,也让张俊轩在抑郁的泥潭里陷得更深。
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用爱心和耐心呵护学生的成长,可黄老师的所作所为,却给张俊轩的心灵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创伤。重度抑郁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了他的青春,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本应成为他成长路上引路人的老师。这样的伤害,或许需要很长时间,甚至一生去治愈。
协商会的气氛在纪委人员拍桌的瞬间降到冰点。“你要是不服,去报警啊!”“别动不动说请律师,我们也有!” 这些带着威胁的话语,从本应主持公道的校领导口中说出,像一记耳光扇在家长脸上。
当家长试图录音留存证据时,对方竟全体起身呵斥 “不许录音”,用 “你们没有这个权利” 的强势姿态压制诉求。这种对证据的恐惧、对质疑的粗暴回应,暴露了校方的心虚 —— 他们深知黄老师的行为站不住脚,只能用权力压制真相。
更荒诞的是,校方明知多名学生遭受过辱骂,却从未找过任何一位同学取证。张俊轩写下的在场同学名单,成了一张废纸;其他家长私下透露的 “孩子被骂哭” 的证词,被视作无物。他们宁愿相信施暴者的一面之词,也不愿倾听受害者的声音,这种刻意偏袒,让 “调查” 二字彻底沦为笑话。
校方的包庇,早已不是一时疏忽。黄老师在班上长期辱骂学生、孤立张俊轩的事,并非无人知晓 —— 多位家长私下透露 “敢怒不敢言”,甚至有孩子因被威胁 “跟他说话就赶你出教室” 而默默疏远同学。这些迹象足以引起校方警惕,可他们始终装聋作哑。
正是这种沉默的纵容,让黄老师的胆子越来越大:从课堂上的随口辱骂,到暴雨中的刻意刁难,再到中考前的恶意报复。他笃定学校会为自己兜底,就像笃定太阳会东升西落。而校方的所作所为,确实印证了她的判断 —— 既不追究其辱骂学生的责任,也不处理其阻碍学生考试的恶行,甚至在家长投诉后,还帮着掩盖、施压。
这种包庇带来的恶果,远不止于张俊轩一个孩子。当其他家长看到 “反抗者” 遭遇的威胁,当他们发现 “作证” 可能给孩子招来更多麻烦,只能选择继续沉默。于是,校园里的暴力循环往复,施暴者稳坐讲台,受害者无处申冤,而校方,则在 “维护声誉” 的借口下,成了这一切的帮凶。
教育的底线,是保护每一个孩子的尊严与安全。当学校沦为恶行的保护伞,当管理者用权力压制正义,受伤的不仅是张俊轩一个少年的青春,更是无数家庭对教育的信任。若这样的包庇不被揭穿,若施暴者始终得不到惩戒,那片本该洒满阳光的操场,只会滋生出更多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