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下“死命令”:八路出击,西方坐不住了?
你想过没有,有时候打仗跟下象棋差不多,真正的高手不是为了吃子,而是为了逼对方主动认输。最近这段时间,莫斯科那边就在下一盘这样的大棋。
春天刚过,普京就给手下的将军们下了个狠命令:八个方向同时开火,打到西方主动来谈判为止。这话听起来挺狠的,不过仔细琢磨,这招其实挺有门道。
春雷乍响,八路齐发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这次行动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抢地盘。真正的目标是什么?逼谈判。
三月底的时候,莫斯科那边就开始悄悄调兵遣将了。顿巴斯、哈尔科夫、扎波罗热西南部、克里米亚北缘,这几个地方一下子热闹起来。坦克、大炮、无人机,该有的都有,该来的都来了。
那场面,用当地人的话说,就像“天要塌了一样”。夜里到处都是车队的轰鸣声,炮弹一箱一箱往前线运。村子里的玻璃被震得哗啦哗啦响,老百姓躲在地窖里不敢出来。
前线的士兵们心里都清楚,这次不是闹着玩的。抽烟的时候手都在抖,烟抽到一半就扔了。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要玩真的了。
六月开火,硝烟四起
到了六月上旬,炮声终于响起来了。
第一炮就在顿巴斯那边打响。坦克开路,步兵跟上,对面的哨所一个接一个被端掉。炮火密度大得吓人,就像过年放鞭炮似的,噼里啪啦没完没了。
与此同时,哈尔科夫西郊也热闹起来了。无人机带着炸弹到处飞,专门炸电塔和通讯设备。晚上救护车的警报声此起彼伏,街上的路灯被炸得七零八落,居民们都钻地窖去了。
最厉害的是西南和北边两个方向,几乎是同步推进。补给线被切断,通讯网络被干扰,坦克群像推土机一样往前滚。地雷什么的,踩上去就是一个坑。
连着好几天,前线都是火光冲天。白天能看到黄烟直冲云霄,晚上天空闪得跟闪电似的。原本好好的村庄变成废墟,工厂成了断壁残垣。
前线的兄弟们谁也不说话,只听得见摩托车的突突声和远处的爆炸声。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救人,伤员的血洒了一地。弹坑里,抢救工作从来没停过。
指挥部那边天天开会到半夜。战报一份接一份:三个方向推进顺利,中间两个打得模模糊糊,剩下三个遇到硬茬子了。每一步都得精打细算,少一发炮弹都可能前功尽弃。
咬牙硬撑,战线拉长
打着打着,问题就来了。
哈尔科夫那边,对方调来了机动部队和远程火箭炮,开始反击了。俄军的一个连队七辆装甲车被堵在河谷里,桥被炸断了,路也不通了,补给整整推迟了两天。
士兵们趴在土坑里,头顶的弹壳掉下来都来不及躲。指挥车冒黑烟,通讯设备被炸烂了。有人喊撤退,有人拿着枪钻灌木丛。炮火一停,担架就被推来推去,临时救护点忙得像蜂窝一样。
顿巴斯方向虽然还在往前推,不过速度明显慢了。无人机被打掉了一半多,夜视装备也坏了不少,夜战吃了亏。对方在山头上设了不少反坦克火箭发射点,坦克每往前推500米,就得趴窝两台。
最要命的是西南那几个突击群,推进太快了,侧翼露了馅。对方开始集中炮火打侧边,连着两个晚上导弹雨点般砸下来,战线都被打弯了,正面压力不得不减轻。弹药开始紧张,有些连队开始省着点打。
总部收到前线的反馈,压力山大。不过命令还是没变:继续压,压到对方主动谈判为止。这不是抢地盘的仗,是抢话语权的战争。
后方指挥中心盯着卫星图,每小时都要更新。红线往前移动的时候,有人拍手,不过没人笑。因为每往前一公里,都是用命和火推出来的。前线断水、断粮、断医的情况时不时就发生,伤亡数字蹭蹭往上涨。
第七突击群想从北边绕过去,牵制对方的援兵,结果路况太差,机械化部队全被卡在泥地里了。履带断了,车底陷进去了,工程队来不及挖路,好几辆战车直接扔了。
士兵们互相看看,都不说话。吃的换成了干饼,水得用打火机烧开了喝。雷达显示空中活动异常密集,不过信号干扰让指挥部没法立即应对。
一线的战斗节奏越来越快,整个战场就像被火烧开的锅,冒烟不停。撤是撤不了的,只能硬顶。战术配合开始出现问题,支援速度赶不上伤亡速度。夜战的火光就像拍电影,每个角落都像主战场。
风向转变,谈判信号
到了七月底,气氛开始有点不一样了。
外面的媒体开始说“和谈可能”,西方那些官员在私下里开始放软话了。有几个外交观察员透露,欧盟内部开始出现分歧:要不要设个停火的红线。
外媒也开始炒作“战线扩大的风险”,警告可能全面失控。这时候,第八突击群推进最深,几乎打穿了前沿阵地线,最近一次交火离第聂伯河就十公里。
这会儿,对方开始提“局部人道停火”,说是要撤离平民,不过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在试探。战场节奏开始从硬碰硬转向心理战。宣传战也升级了,卫星图、空袭视频、伤亡数字频繁上头条。
普京在一次会议上公开表态:作战方向不变,压力要比谈判速度快。所有作战区暂时不撤,所有谈判由政治部门“统一口径”。虽然没明确妥协,不过态度比之前松动了一些。
前线的士兵还在咬牙坚持。哈尔科夫方向传来消息,伤亡比例刷新了,三天内九个排需要轮换;西南线前沿阵地无人机失联率超过一半;第三突击群夜间侦察队误入雷区,一下子伤了十一个人。
后方信息部门开始高密度收集西方媒体的风向和议员们的表态。电文分析显示,某些北约成员内部意见分歧明显。有人开始建议设“休整线”,有人在说“谈出个台阶”。
这就是目标。从一开始就是这个目标。
不是要占多少地,不是要炸多少目标。是要打到西方自己低头谈判。
这条命令,现在正在一点点实现。
说到底,这场仗从头到尾都不是为了抢地盘,而是为了抢话语权。用军事压力换政治空间,这招在历史上屡试不爽。不过代价也是实打实的,每一公里都是用血和火推出来的。
现在看来,这个战略正在起作用。西方内部开始出现分歧,谈判的声音越来越大。不过到底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还得看后续的发展。
你觉得这种“以战促谈”的策略到底有没有用?这样的军事外交手段,在当今世界还行得通吗?